242元开拓创业路

1977年的春天,是一个万物复苏、气象更新的季节。
那年6月,14岁的蒋朝参初中毕业了。在周围人的眼里,他从小就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,上小学时,一年级念完直接跳级到三年级,然后又跳到了五年级。初中毕业时,他的学习成绩足以使他继续高中的学业。然而,在残酷的现实面前,他的升学梦被击得粉碎。
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因家庭经济原因,尚未成年的蒋朝参不得不回到四川广汉乡下,从做记分员开始,先后当过铁路上的民工,又到榨油厂、建筑队、砖瓦厂打工。长时间的体力劳动,使得小小年纪的他,手摩出了厚厚的茧子,皮肤晒得黝黑,尽管每日辛勤劳作,可一年下来还是无法维持家庭的开支。那段艰辛的岁月令他刻骨铭心,他在心里暗暗发誓,将来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强者,让全家人都过上好日子。
那些风餐露宿的打工经历,让他深深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,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,他强烈地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耐力惊人的他一直利用工休时间坚持学习,终于有幸被宝鸡大学中文系录取为函授学生。
梅花香自苦寒来,数年的刻苦学习终于有了收获。1982年3月,19岁的蒋朝参凭借自己的优异学识,被招聘在广汉县新丰乡政府工作,成为一名会议记录员。从此,在随后的人生之路上,他开始了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的转变,一步步跨越“农门”,朝着自己的理想扬帆直行。
他是个喜欢动脑筋思考的人。在乡政府工作时候,面对每天大大小小各类繁杂的会议,他一直在研究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记录速度更快、更准确的方法。1982年9月,出于对速记的热爱,蒋朝参专门到重庆一所速记学校学习。这次学习机会,为他将来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石。
他的人生转折是在1984年。
那年7月,21岁的蒋朝参获得了宝鸡大学中文函授本科毕业证书,并有幸参加四川日报通讯员会议,被安排在现场作速记。会议刚一结束,蒋朝参就把讲话内容一字不差地复述下来,甚至连某个讲话人的语音语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。诺大的会场里不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,与会者惊讶得无以复加,都用赞叹的目光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这个异于常人的年轻人。
俗话说,靠山吃山。自己身上的速记本领不就是一座可以挖掘的宝山吗?这次会议记录激发了他创办速记学校的灵感。经历了以往大大小小的会议,蒋朝参敏锐地觉察到,未来将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,各类信息纷繁复杂,这就对信息的整理和保存提出了更加精准、更加快速的要求,随着经济的发展,必定需要大批量的的速记人员。如果能把自己掌握的速记方法传授给更多的人,不仅可以培育一个新型的就业群体,重要的是,可以满足信息化时代的需求。
现在看来,当时蒋朝参的眼光无疑是独到而有前瞻性的。
蒋朝参婉言谢绝了一些单位的邀请,他不愿一辈子做一名打工仔,准备自己创业。这种想法,在当时那个年代,是需要无比的勇气和魄力的。周围的人都劝他:进机关单位做一名正式员工多好的前途,干嘛非要扔掉铁饭碗去瞎折腾!走错这一步,以后你会后悔的!
蒋朝参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后悔和放弃这两个词。他马不停蹄地奔忙着四处张罗,加上亲友的积蓄,总共才筹集到242元。1984年9月,在相关部门和朋友的支持下,四川广汉速记专科学校在广汉创办,开始挂牌招生。